隨著年齡增長慢慢浮現而出的眼袋會讓人看起來覺得比較疲憊,有倦容及老態,是許多人想要重拾青春的首要項目。不過下眼皮部位除了眼袋之外,還要跟有財庫之稱的臥蠶來區分,一般來說,眼下睫毛邊緣往下3mm左右之內的部分是屬於由眼輪閘肌肌肉纖維所形成的臥蠶,超過3mm更往下到淚溝為止的部分才是由隔眶內脂肪膨出所形成的眼袋。
至於內開或外開的眼袋手術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有是否適不適合當下的個人眼睛情況的差別,至於哪一種手術適合,還是要由唯一衛福部頒訂的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與病人充分溝通後來判斷,這樣方能提供給病人最滿意的手術成果。
一般而言, 如果是屬於較年輕,眼皮沒有贅皮,單純脂肪膨出的族群,那麼內開式的眼袋手術是可以選擇的方式;如果是年紀較大,眼皮有贅皮以及脂肪膨出,則外開式的眼袋手術則是更好的選擇。
不過無論是內開式或外開式的眼袋手術方式,眼袋脂肪回推或位移或同時進行自體脂肪式填補淚溝,都必須與眼袋手術一起進行,填補的飽滿度可以減少淚溝的凹陷。讓術後的數年內都看不到眼袋的蹤影。如果是外開式的眼袋手術,下眼皮靠近睫毛邊緣的皮膚表面會有切口的縫線,是需要拆線的,大約在手術後的第5-7天時段內回診拆線;如果是內開式的眼袋手術,下眼皮皮膚表面沒有切口,就不需拆線。
1. 全身性疾病
• 嚴重心臟病、未控制的高血壓 → 出血風險高。
• 糖尿病控制不佳 → 傷口癒合差,感染機率上升。
• 血液凝固異常(如服用抗凝血劑未停藥、血小板低下) → 出血或血腫風險。
• 嚴重甲狀腺疾病(特別是甲狀腺眼病變) → 眼球突出或眼周組織腫脹,手術效果差且風險高。
2. 眼科相關狀況
• 乾眼症或淚液分泌不足 → 下眼皮鬆弛後可能導致暴露性角膜炎。
• 嚴重眼瞼鬆弛或眼輪匝肌無力 → 術後易外翻、閉合不全。
• 青光眼、視網膜病變未控制 → 眼壓波動風險。
3. 局部條件
• 眼皮皮膚嚴重發炎、感染 → 需先治療。
• 過度瘢痕體質、蟹足腫傾向 → 恢復後疤痕明顯。
4. 精神與期望
• 不切實際的審美期待 → 例如要求完全消除眼袋且「零痕跡」。
• 重度精神疾病未控制(如嚴重憂鬱、身體意象障礙 BDD) → 不適合接受手術。
⸻
※本圖案例為親身體驗分享,任何手術或療程皆有其醫療風險,本文僅供了解相關醫療知識與療程進行所需相關衛生教育,並非每個人皆適合,請與醫師評估診斷後再決定進行療程與否。